配资策略网 为什么项羽宁死不渡乌江逃走?逃过去也是死!萨沙问答第177集
作者:萨沙配资策略网
本文章为萨沙原创,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项羽宁死不渡乌江?其实原因并不复杂。历史上留下的“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”并非单纯的歌颂,而是背后包含了战略、现实与个人选择的深层次原因。 第一,渡江也意味着死路一条。 当时的局势,已不是楚汉相争初期“楚河汉界”对峙的格局。鸿门宴时期,项羽尚有强大的军力支撑,但到了垓下之战时,刘邦一方已经具备压倒性优势,仅此一役就动用了40万大军,而项羽只有区区10万兵力。更致命的是,这10万精锐几乎在大战中全军覆没。西汉初期全国人口不过一千多万,能够征召的兵员有限,刘邦已经掌控了大部分兵力资源,项羽即便苟且渡江,也根本没有可能再整合出一支能够与汉军抗衡的大军。逃过去,他也只能像丧家之犬一样被追捕,极可能在某个小地方被无名小卒擒获,最终蒙受羞辱而死。对一个自负的英雄来说,这样的结局甚至比当场自刎更耻辱。 第二,江东已无东山再起的土壤。 江东在当时主要指今天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,这是项羽曾经的根据地。当年他以八千子弟兵起家,凭借勇猛和机遇建立了赫赫声威。然而,经过多年征战,江东人口锐减,百姓困苦,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。更糟糕的是,项羽对江东百姓并无刘邦那样的怀柔与笼络之术。当初他征走大批青壮年,许多人战死沙场,使得百姓对他心怀怨恨。这样一个已经被掏空的人力资源库,不可能再支撑他重整旗鼓。即便侥幸得到百姓支持,仓促组织起几万乌合之众,也不过是汉军六十万铁骑眼中的待宰羔羊。 第三,失去核心班底,孤身难为。 任何一位领袖,即便再有天赋与勇武,也必须依靠一整套辅佐团队才能发挥最大效用。项羽的谋士、将领几乎在垓下之战中消耗殆尽,身边仅剩二十余骑随行。他虽然是无双的战将,却并非治国、谋略、组织各方面的全能人物。一旦缺乏得力的谋士与统兵大将,即使渡江也不过是孤掌难鸣。反观刘邦,身边文臣武将如云,韩信、张良、萧何等人都能独当一面,项羽若想东山再起,几乎毫无胜算。 因此,项羽自刎乌江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对局势的清醒认知。他明白,生不如死,与其苟延残喘,不如以悲壮的方式结束生命,留下一世英名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,后人熟知的“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”,并非纯粹的感慨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写下这句诗,实则是借项羽来讽刺自己的丈夫赵明诚。赵明诚时任江宁知府,正值北宋灭亡、南宋初建的动荡局面,面对叛军攻城,他既无兵力也无胆魄,竟然抛妻弃城独自逃走。李清照愤懑之下,写下《夏日绝句》借古讽今,指责丈夫的懦弱与不义。讽刺的是,赵明诚逃亡途中内心羞惭,半年后便郁郁而终,年仅48岁。而更令人唏嘘的是,李清照的再婚经历比第一次更为不幸,第二任丈夫甚至比赵明诚更不堪。 历史与文学就这样交织在一起,使“项羽不肯过江东”既成为英雄悲剧的注脚,也成为文人笔下的讽刺寓言。 声明: 本文参考史料整理,图片来自网络百度图片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 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配资策略网 汇通能源拟1.95亿投资兴华芯获7.43%股权
- 下一篇:没有了